當建筑設計行業面臨挑戰與變革,有人彷徨,有人退卻。而在江涌——中天建筑設計院方案主創看來,“每一個低谷,都是沉淀與突破的契機”。從業十五年的他,帶領團隊在數百場競標中摸爬滾打,以技術為帆、以創新為槳,在行業浪潮中開辟出一條“逆勢破局、韌性生長”的航線。

以“精準畫像”破解業主痛點
“業主的需求內核始終如一——他們要的是‘能落地的好設計’,只是市場遇冷時,這份需求更迫切、更具體。”
江涌對業主需求的敏銳洞察,源于上百次投標一線的實戰積淀。于他而言,競標不僅是技術比拼,更是對項目落地性、難點突破力以及設計與人文、環境、投資融合度的綜合考驗。
上海建橋學院人才中心項目便是最佳印證。這所以英倫建筑風格聞名的“網紅學院”,業主期望新建建筑既要延續文脈,又要傳遞現代校園的開放精神。江涌帶領團隊深度梳理校園既有建筑語言,從符號提取到形體生成,精準拿捏“傳統與現代的融合”。
邀標項目的“差異化準備”尤為關鍵。“當別人還在展示概念模型,我們已經拿出了多套比選方案、精細化模型以及沉浸式漫游動畫?!苯啃ΨQ當時團隊就像狼群一樣嗅到了“競爭奪魁的絕佳機會”。最終,方案因“深刻理解場地精神”“高度專業性”與“成果完整度”打動評委,成功中標。

視每次投標為提升自我的“成長課堂”
“行業競爭激烈,但我們更應關注過程中的積累與收獲。”
談及競標,江涌的語氣里沒有焦躁,只有通透。他強調,以平常心看待結果,將每次機會視為一次純粹的設計探索與能力淬煉。
“方案設計需要日積月累的沉淀,絕非一蹴而就、閉門造車之功。日常瀏覽優秀案例、建立知識庫、融會貫通——已成為他和團隊的工作習慣。而在設計效率方面,設計院前期搭建的投標標準化體系與產品研究成果,為團隊提供了強大支撐,使設計師能更專注于創意與細節。
江涌常勉勵自己:“圖紙畫得漂不漂亮,模型搭得有沒有靈氣,這些快樂是實實在在的。中標了,是設計的‘落地獎’;沒中標,就是‘進修結業證’。”這般過程導向的哲思,也使團隊在高壓下持續迸發創造力。
AI賦能方案設計“新引擎”
“行業有起伏,但修煉內功永不過時。”江涌所指的“內功”,正是對新技術的主動擁抱。近年來,他與團隊小伙伴們一起探索AI在方案設計中的實質應用,如今已初見成效。
例如,在文本表達環節,團隊通過訓練AI學習過往中標文本的邏輯與風格,使其能快速生成理念草稿。“某人才集聚交流中心項目競標中,團隊給AI輸入‘開放、共享、多元、中式空間’的關鍵詞,AI十分鐘內生成三段風格迥異的解說文稿,經團隊結合實際功能優化后,原本大半天的工作,兩小時就搞定了”。
此外,AI渲染則為方案效果表現注入更多活力和驚喜?!耙酝鶑慕5戒秩竞臅r良久,如今輸入草圖與材質關鍵詞,不久即可預覽效果?!?/p>
但江涌始終清醒:“AI是‘利器’而非‘取代者’?!皥龅氐睦斫狻⑷宋牡年P懷、研究的深度——這些設計的‘靈魂’,依然握在設計師手中?!?/p>

執著與創新是解題“鑰匙”
談及如何持續破局,江涌強調了團隊與文化的力量。他認為,優秀的作品離不開團隊的合力與每位成員的投入。在他的團隊中,沒有僵化的邊界——主創可以勾勒方向,組員也能打磨細節,甚至初入團隊的年輕人也能大膽提出天馬行空的創意。正是這種“人人都是創作話事人”的氛圍,讓設計擺脫流水線模式,真正擁有質感與靈魂。
而在技術浪潮面前,他主張“主動擁抱,不做旁觀者”。設計院也持續加大資源投入,推動AI等技術從研究走向實戰,成為方案設計的“加速器”與“靈感源”。
“行業或許有波瀾,但我們不能讓暫時的困難影響前行的信念?!苯空f。凝聚團隊、減少內耗、激發熱情——這才是穿越周期最堅實的力量。
站在2025年的路口回望,我們愈發覺得:每一位堅守初心的設計人,都是時代前行的同行者與見證者。昔日課本上的經典建筑、展館里看過的大師手筆,已顯得遙遠朦朧;難以想象十年或二十年前,前輩們手持針管筆、蘸染水彩繪制圖紙的歲月,而今,指尖輕點,即可快速生成設計感十足的建筑形象——變的,是工具與語境;不變的,是對美的追求、對作品的敬畏。
江涌用他的十五年告訴我們:
不焦躁,是專注當下;
不停滯,是持續進化;
不設限,是敢于突破。
愿我們都能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樂趣,在團隊中傳遞向上的力量。相信每一份用心,終將被看見;每一個好作品,終將成就更好的我們——與中天一同,在時代的畫卷中,留下屬于我們的印記。